
乌克兰的天,一下子就黑了。
这可不是什么天气原因,而是实实在在的物理断电。
就在不久前,俄军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空袭,持续了将近二十四个小时,乌克兰境内几乎所有的热电站都陷入了瘫痪,发电能力直接降到了零。
对于乌克兰来说,这无疑是战争爆发三年来,最黑暗的一天。
这次袭击,俄罗斯可以说是下了血本。
根据乌克兰方面自己公布的数据,天上飞来了超过一百架自杀式无人机,后面还跟着好几十枚各种型号的导弹。
它们的目标非常统一,就是冲着乌克兰的能源枢纽去的,电网、变电站、发电厂,一个都没放过。
这么一来,乌克兰的后方,突然之间变得比前线还要危险。
虽然基辅方面很快就出来安抚民心,说维修工作已经在加紧进行,电力供应会尽快恢复。
但是我们都明白,这种大规模的系统性破坏,修复的速度怎么可能追得上被摧毁的速度。
这就像一个水池,进水管只有一根,但出水管却被砸开了好几个大洞。
在乌克兰官方的报告里,有一个细节特别引人注意。
他们提到,在来袭的几十枚导弹中,有十三枚是所谓的“全球禁用”导弹。
这个说法,一下子就让这次袭击的性质变得不一样了。
其中,最扎眼的就是一款叫做9M729“螺丝刀”的陆基巡航导弹。
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新家伙,早在1987年,美苏两国领导人就坐在一起签了个《中导条约》,白纸黑字写清楚了,双方都不能再开发和使用射程在500到5500公里之间的陆基导弹。
而这个9M729,正好就在这个被禁止的范围里。
有意思的是,这次出现在乌克兰上空的“螺丝刀”,还是它第一次在实战中亮相。
看到这里,可能有些朋友就会问了,俄罗斯这么做,难道就不怕美国找麻烦吗?
毕竟当年那个条约是你们两家一起签的。
这事儿说起来就有点意思了。
其实早在2010年左右,美国的情报部门就发现,俄罗斯背地里并没有闲着,一直在偷偷地研发和测试这款导弹。
美国当时当然不高兴,站出来谴责俄罗斯。
可俄罗斯方面的回应也很有趣,他们说,《中导条约》规定的是500到5500公里的导弹,我们测试的这款9M729,射程没有超过规定范围,所以不算违规。
俄罗斯话都说到这份上了,美国总不能真的让他们打一发导弹过来,现场测量一下射程吧?
所以这件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。
那么,这款导弹后来又是怎么从幕后走到台前的呢?
说到底,还是和美国有关。
就在去年,美国先一步撕毁了约定,公开在欧洲中部地区部署中程导弹,枪口几乎就顶在了俄罗斯的脑门上。
美国既然不讲规矩了,那俄罗斯自然也不会再客气。
很快,俄方就宣布,他们将重新把射程超过2000公里的9M729“螺丝刀”导弹,大规模地装备起来。
根据一些公开的信息,俄罗斯在去年年底就已经订购了95枚这款导弹。
也就是说,这次打向乌克兰的,还远不是他们的全部家当。
那么,问题的关键就来了。
俄罗斯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动用这种压箱底的、带有强烈政治意味的武器,去打击乌克兰的电网呢?
如果只是想让乌克兰陷入混乱,其实根本用不着这么麻烦。
全部换成伊朗产的“小摩托”无人机,搞饱和式攻击,成本又低,效果也不差。
之前在2022年冬天,俄罗斯就用过这招,让乌克兰民众在严寒中缺少暖气和电力,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乌克兰内部的稳定。
这次动用“螺丝刀”和其它一系列先进导弹,真正的目的,恐怕并不是要给乌克兰造成多大的实质性伤害,而是要给乌克兰背后的那些西方国家,特别是美国和北约,传递一个极其清晰和强硬的信号。
我们仔细看看这次俄罗斯使用的导弹型号和它们的射程,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。
这些导弹的打击范围,远远超出了乌克兰的国界,它们的设计初衷,就是为了能够覆盖和威胁到欧洲的主要国家。
说白了,这就是一场武装示威。
俄罗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北约:你们看清楚了,今天我能用这些导弹打乌克兰的发电站,明天我同样能用它们打你们国家的任何一个重要目标。
这还没完,为了让这个警告听起来更有分量,俄罗斯这次出动的导弹里,还包括了可以搭载核弹头的“伊斯坎德尔-K”巡航导弹。
虽然这次发射的只是常规弹头,但这个动作的象征意义,已经不言而喻了。
这几乎就是在明着告诉北约:不要再试探我的底线了。
近段时间以来,北约对俄乌战场的介入程度越来越深,各种先进武器源源不断地送往乌克兰。
甚至有消息说,美国已经准备批准向乌克兰提供“战斧”巡航导弹。
这种武器一旦到了乌克兰手里,就意味着俄罗斯的纵深地带也将直接暴露在打击范围之内。
俄罗斯这次的行动,就是对北约的一次严厉警告。
如果你们选择直接下场,让冲突升级,那么俄罗斯方面也绝对不介意,把核武器这个选项,从“最后的威慑”调整为“随时可以考虑的战争手段”。
其实,在俄乌冲突爆发的这三年里,双方在大部分时间里都还算保留了一点默契和余地,战场上的局势甚至一度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。
但是现在,俄罗斯似乎是被逼急了,亲手打破了这份“默契”,将天平向着危险的一侧,重重地推了一下。
现在,选择题被抛给了北约。
是继续一意孤行,加大对乌克兰的援助力度,冒着与一个核大国直接冲突的风险?
还是就此收手,重新回到谈判桌上?
面对俄罗斯发出的信号,欧美国家的反应也很快。
美国那边批准了向乌克兰提供“战斧”导弹的计划,英法德等国也开始加紧研制自己的中远程导弹。
看上去,他们的态度非常强硬,一副“谁怕谁”的架势。
但我们心里都清楚,这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表态。
在目前这个阶段,欧美国家还不敢,也没有做好准备,直接和俄罗斯撕破脸皮,打一场导弹战争。
尽管现在的俄罗斯因为深陷战争泥潭,又面临着西方的全面制裁,经济和国力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。
但即使是强大的美国,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:俄罗斯依旧拥有着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库。
一个军事强国的底蕴和实力,依然不容小觑。
所以,别看现在双方隔空喊话,导弹飞来飞去,局势显得异常紧张。
但说到底,这都还停留在互相试探底牌的阶段。
而在这场大国之间的角力中,最无辜,也是受伤最深的,始终还是夹在中间的乌克兰。
这场冲突,以及背后北约和俄罗斯之间的暗流涌动,再次提醒了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:我们所处的世界,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和平安宁。
在复杂的国际博弈中,所谓的道义和规则,往往都要让位于实实在在的力量。
只有当自己的拳头足够硬,腰杆足够直的时候,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,拥有更多的主动权。
否则,就只能像棋盘上的棋子一样,任人摆布,身不由己。
备注:图片内容等信息来源网络,有任何问题联系在下。
掘金配资,股市5倍杠杆,力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